水中的铅笔究竟是直的还是弯曲的?绝大部分人看过这个问题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直的!但是,马赫却说是弯曲的(马赫是奥地利著名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认为:人的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这铅笔弯曲了,那么它就是弯曲的。这“弯曲的铅笔”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禅学中的一个故事:面对着风中飘扬的旗帜,师傅问这是旗帜在动还是风在动?众多徒弟开始争论,有的说是旗帜在动,有的说是风在动。但是六祖慧伦给出的结论是:心在动!想必,这个故事大部分人在小学时候都听过,老师说:啊!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我想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们这一代的创造力如此匮乏,那就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时代的想像力就是这样被无情的抹杀的!唯物主义所强调的是“真”,完全出自于科学(这个统治了全世界几百年的宗教)的原则。唯物主义所推崇的是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实证检验,得到唯一的结论。在这个框架下来看待那个飘扬的旗帜、弯曲的铅笔,我们当然不会认可上面的结论。
可是,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弯曲的铅笔是有意义的吗?飘动的心是有意义的吗?
当然有意义!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感性思维所追求的不是“真”,而是“美”!没有这种无拘无束的思考,所有的艺术创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我们应该感谢的不止是“真理”,还应该包括“谬误”。弯曲的铅笔,它通过“意象”(image)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支铅笔!这是一支意象的铅笔。从认识铅笔的角度来看,意象的铅笔是介于人脑和客观存在的铅笔之间的一个媒介。但是,作为人进行下一步行为决策的时候,起点就不再是那只真实的铅笔了!这就是“弯曲的铅笔”的意义所在!
建筑,按照吉迪翁的说法,对于我们生活的时代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我们在设计建筑之前,总期望着能够通过建筑去表达一种世界观、一种象征或者是一种态度。不论我们用怎样的设计手法、怎样的设计工具、怎样的建造技术,建筑最终是通过意象的方式在大众心中传播。所谓“意象”,本来是来自于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术语。“意”就是心,“象”则为心中之想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意象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人们心灵感悟产生的心灵形象,称之为胸中之意象。事实上,对于意象的重视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专利。今天的建筑师同样如此,Frank Ghery设计毕尔巴鄂的古根汉姆博物馆的草图上那绽放的花朵就奠定了整个博物馆后来的设计思路;Jorn Utzon当年草图上那几个“贝壳”的意象,打动了沙里宁,最终成就了悉尼歌剧院;Aldo Rossi对于意大利传统建筑存留的“集体记忆”的反复研究,成就了一批杰出的新理性主义建筑作品。
但是,将“意象”作为创作的支撑点,对于今天的建筑师却是越来越困难的事情。对于中世纪的工匠来讲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教堂的建造者——因为他们有自己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圣经》里对于天堂的描述。工匠们只需要把“天堂的意象”表达在“教堂的意象”之中,让每个教徒在心底获得一个“意象的教堂”,建立起现实世界与天堂的桥梁。对于今天的建筑师,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共存的时代,没有公认的价值标准。我们完全可以将教堂设计成一个聆听上帝教诲的耳朵(就像Le Corbusier的朗香教堂),古老的卢浮宫中央可以建立一个现代的金字塔。但是奇特的是:大众并没有反对教堂变得像一只耳朵,卢浮宫的金字塔也没有变成大众唾弃的失败创作,它们反而在全世界通过图像广泛流传。
在这个没有标准的时代,建筑的“意象”的成功已经不简单是建筑学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因为“意象”的根基已经不再是基本经典书籍所能够支撑的,它完全来自于大众心中共有的“意象”。如果建筑成功了,它就会在大众心目中形成“意象建筑”(在这里,意象和建筑已经合二为一了!),变成人们生活中的心理锚点。这样的建筑就是我所谓的“意象建筑”——那种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你就能在大脑中“看见”的建筑的形象,正像是文首提到的那只弯曲的铅笔!
P.S.
1、那天走在大街上,听到路人谈论某个城市的新电视塔,说“就像东方明珠一样……” ——东方明珠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的“意象建筑”了!
2、马赫是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是第一个对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作批评的人。
牛顿认为存在着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物体的惯性是它自身的属性;如果撤掉了一个物体周围的所有其他物质,那么这个物体将由于它自身的惯性作惯性运动。
马赫的观点是,物体的运动不是绝对空间中的绝对运动,而是相对于宇宙中其他物质的相对运动,因而不仅速度是相对的,加速度也是相对的;在非惯性系中物体所受的惯性力不是“虚拟的”,而是一种引力的表现,是宇宙中其他物质对该物体的总作用;物体的惯性不是物体自身的属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质作用的结果。
马赫的精辟见解被爱因斯坦取名为马赫原理。
[当建筑走向第二社会]意象·建筑·意象建筑
标签: Architecture in the 2nd Society 当建筑走向第二社会[当建筑走向第二社会]虚拟建筑里的真实人生
标签: Architecture in the 2nd Society 当建筑走向第二社会符号学大师艾柯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曾经提到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日本,电视台推出一款谈话节目,女主持人长得非常漂亮——属于给观众很多想象空间的那种。节目播出一段时间后很多观众就给主持人写信,表达自己的各种感情。在大众传媒主宰世界的今天,这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电视台也大可不必有什么紧张的。但是问题是:这个女主播是电脑合成的,在真实的世界里根本没有这个人存在!电视台担心如果不尽早告诉观众真相,将来会背上欺骗观众的骂名。于是发布了一份公告,说这个主持人并非真实存在的!结果呢?谁也没有意料到,给这个虚拟的主持人写信的人更多了,观众(主要是男观众,呵呵)根本不关心这个主持人是真还是假,他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符号,一个能够让他们生活在别处的寄托。
虚拟的人物就这样神奇的进入了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既然人物可以这样,那么建筑呢?自从人类发明了印刷术之后,图像第一次可以被大量复制,得到准确的传播。建筑可以被艺术家绘制出来广泛流传。照相术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建筑走向影像世界。通过影像的方式,建筑以更加客观的方式传播。电影、电视的发明,让我们不必亲临现场就可以体会建筑的空间感、空间的秩序,不仅仅完成了建筑的空间层面要素的传播,还完成了建筑的时间层面要素的传播。今天,互联网以前人不可想像的程度将整个世界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搜索引擎你随时可以找到几乎所有你所关注的知名建筑,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甚至虚拟现实的方式感受建筑所表达的人类理想。通过媒体传播的建筑,我们不能触摸、不能真实的漫步,但是它们却以真实的方式走进了我们的真实生活。
吉迪翁在谈论建筑的时候曾说:建筑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早期的人类为什么需要建筑?按照维特鲁威的解释,古人学会利用火之后,开始学会围坐在火堆旁取暖、烹饪,建房也是为了使火种永不熄灭。当先民进化之后,开始有了原始的宗教,人类历史上开始诞生了一批流传至今的伟大建筑:金字塔、阿蒙神庙、帕提侬神庙、传说中的巴别塔、巴黎圣母院、圣索菲亚大教堂……每一栋建筑都用时间和空间来诠释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想。它在人和神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一个统一的核心。今天,建造技术高度发达,资本在全球肆虐,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的超高层建筑出现: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已经倒塌的纽约世贸中心、吉隆坡的佩从纳斯双塔、台北的101大厦、上海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不管这些生活方式是变态的还是历史的必然,建筑都忠实的诠释这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走进虚拟的世界,建筑仍然是忠实的。虽然它不再是用水泥、钢筋、砖块、花岗石、玻璃建造起来的,但是它仍然聚集起了大量的使用者,乐此不疲的在其中游荡。已经广泛为我们熟知的虚拟建筑有三类:(1)以赛我网为代表的个人空间,个人可以自由打扮自己的房间,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品味追求;(2)以CS为代表的游戏空间,建筑在其中是虚拟世界规则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你必须熟悉这里的空间环境;(3)以“第二人生”为代表的虚拟世界,任何居民可以在其中自由建造属于自己的建筑,至于用作什么由用户自己决定。
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建筑对于生活方式的诠释是跨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的。建筑所诠释的生活方式在现实中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投影。对于以个人空间为载体的虚拟建筑,正在成为个人的精神家园,成为个人与朋友或陌生人交往的场所。对于越来越开放却又羞涩的新生一代来讲,在个人空间所造就的虚拟交往场所中,他们的搭讪和交往显得更加没有障碍。还记得《电车男》中所的男主角,当他回到网络上的时候,可以同时面对几十个人流畅的说话,在现实中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不管我们是否赞成这样的沟通交往方式,现实的发展趋势总是不为你我个人意志所转移的。
对于以游戏为载体的建筑而言,它在现实中的投影更多是人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还记得茅侃侃的那个创意:将CS的游戏搬到现实中来。这个创意立刻得到了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虚拟空间中的记忆在现实中找到了回应点。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中亲自体验这个游戏的人并没有从此放弃那个虚拟的游戏,反而是更加加深的对这个游戏的喜爱。建筑、空间在这里搭起了这台戏的背景。
对于以“第二人生”中的各种建筑为代表的虚拟建筑而言,它们与商业世界的沟通明显多于前两者。建筑设计和建造本来属于一个自给自足的学科群。然而互联网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正在迅速的模糊这个学科群的边界。建筑设计开始越来越直接地和市场营销、品牌打造关联起来。而且,虚拟建筑不再是真实建筑的再现,它开始与互联网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它自己的发展逻辑。借助互联网技术,任何人可以快速掌握虚拟建筑的建造技术,独立地建造属于自己的建筑。和真实建筑最大的不同点是:虚拟建筑开始有了互动性的特点——建筑开始变得像一台机器,可以根据访问者的活动和需求而作出变化。这样,对于同一栋建筑,也许每个人的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建筑可以根据个人的情绪、喜好、活动轨迹而智能地进行调整,或者是变形、或者是变换“表情”。具备特殊功能的“互动性”将成为真实建筑的“功能”在虚拟世界中的替代品,从而虚拟建筑必然会获得自己独立的发展逻辑,而逃离简单的影像再现的附庸身份。
互动性,将成为虚拟建筑诠释我们生活方式的核心所在。我们完全可以憧憬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可以走在虚拟的大街上,看看过往的美女,逛逛个性十足的小店,走进造型奇特的大剧院欣赏一出刚刚上演的歌剧。过往的美女、街道上的环境、个性小店中的陈列、大剧院上演的曲目都会根据我们的品味、个人的追求甚至当时的情绪而变化着。那个时候,你也许很难说这是真实的人生还是虚幻的人生了。
ON THE ROAD...
标签: Gossip 站着说画“在路上”是像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果断自信,为了追求新的目标或经历毅然选择上路,在不断尝试探索新事物中找到自由和快感,永不停步。
这样的人不会因了儿女情长减缓自己的脚步,也不会左右顾盼迷失了方向。
I'm On the Road to the Re-world!
插班生,有桥不走却要摸着石头过河
标签: Gossip 站着说画
上面这张图是一年前为国内某个房产公司做的效果图。总有朋友奉劝我,或者也觉得奇怪,为什么读书读到phd了反而不做设计了?我也想说,正是因为读到phd了,才不想做设计了。当你对一个东西了解得越深,反而你越可能远离它。这个世界往往就是这么奇怪。双子+AB,这样的配置参数可能更强化了这种可能性。
不做设计,去做效果图?这也不可能变成我真正想走的路。其实更多的还是随性吧,有激情做效果图的时候就去做做效果图,有激情做设计的时候就去做做设计。静下心来的时候,终于想明白一个道理:社会的分工是别人定的,可是那种工作的分类方式并不一定适合你自己。如果你足够顽强,足够愿意折腾,你可以定义你自己的职业,走你自己的路,保持自己的主张。我的确是那种有桥不走却要摸着石头过河的人。
我的职业就叫:snoopywang。做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也做手绘效果图,还做网络产品架构设计,偶尔还写写程序做个多主体模型模拟点社会现象,只怪个子不够高否则还去哪个“省二队”做做篮球板凳队员。不管别人怎么想,其实这个社会在我看来只有两种人:愿意接受别人的分类原则的人 和 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分类原则的人。
P.S. 功夫熊猫告诉我们,熊猫他爸为什么就不能是一只鸭子呢?
[教程] 倒影材质的妙用
标签: Piranesi 画说空间彩绘大师用SU做建筑方案推敲的感觉的确很棒。做完草模,我也常常喜欢用PIRANESI润色一下。但是,如何处理背景,特别是地面背景?如果说,模型中建立了地面已经周围环境还比较好办。如果地面就是一个简单的平面怎么办?
一个比较简单而讨巧的办法是:为地面上加少许倒影!
在pi中制作倒影非常简单:在材质功能中专门提供了一个“倒影”材质功能。具体方法如下:
1、在完成基本的建筑渲染和添加天空、树木等配景之后,勾选texture旁边的小方框,
然后点击“>>”,打开详细设置面板;
2、在详细设置面板中,选择Capture模式作为材质模式,如图:
然后点击“Capture”按钮,然后在画面中“地面”区域点击一下,系统就开始自动计算这个地面上的倒影,然后将计算结果转换为一个贴图。
3、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材质或平面锁定方式,采用油漆桶在“地面”上点击一下,即可将这张生成的贴图当作倒影画在地面上了。但是不要急,如果这么简单的使用这个功能,画面会显得很僵硬!所以,在使用油漆桶之前,你还应该设置一下褪晕方式,比如:采用2D方式褪晕,让倒影靠近建筑的地方深一点,距离建筑越远,色彩越浅。
对了,还得注意一点:渲染叠加模式采用ink。
下面两张图可以对比一下,添加倒影前后的效果:
P.S.
教程:画墙线的画笔及应用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Piranesi 画说空间彩绘大师建筑外墙常常会用墙板(Siding borad)或勾缝等方式处理。如果我们用画笔一条一条地来绘制,会相当麻烦。所以,这里我索性自己做了一个画笔(如下图1),专门用来绘制墙面勾缝。
第三、如果你希望画出的线条不要那么死板,全部是连贯的线条,那么我们可以调节画笔参数,Piranesi会依据你拖动鼠标的快慢来模拟笔触在纸上留下的“沙笔”效果。方法是,将图3中的Repeat项设置为Normal,然后拖动鼠标,运用不同的速度,即可得到图5所示的效果。
教程:Pianesi中的云彩画法(鼠标操作)【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Piranesi 画说空间彩绘大师这里谈谈在PIRANESI中如何用鼠标来绘制出水彩效果的云彩。之所以讨论用鼠标来实现,一方面是挑战鼠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没有WACOM的朋友分享这些技巧。
下面就按照步骤做个讲解:
第一步:在Piranesi中用File>New,打开窗口如下:
选择Create an EPix file,然后点击“下一步”
不必修改任何参数,直接点击“完成”。这样就新建了一个图纸,开始下面的绘制过程。
第二步:选择画笔。点击左上角的下拉菜单,打开工具选择面板。在Library下拉菜单中选择Piranesi Tools,在Category下拉菜单中选择Brush marks,然后选择第六个画笔(Powdery paint)
第三步:调节画笔参数。
在工具栏的右侧找到画笔的透明度(Opacity)、融合模式(Blend)的条件面板(如图)。将融合模式调节为Ink,将透明度设为50
然后按下上图中蓝色的圆圈图标(即开启褪晕功能,fade),然后点击圆圈旁边的“>>”,打开褪晕的详细设置(如下图),将Radial fade设置为2D模式——即以某个点为圆心逐步向外退晕的方式。点击Center对应的Pick定义褪晕圆的圆心,点击Range对应的Pick定义褪晕圆的半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定义褪晕圆之后,还应该将“Place centre at state of stroke”这个选项置于被选择状态(这个选项的含义是:从落笔的地方开始计算褪晕效果,否则如果不勾选,褪晕的圆心位置是固定的,不会跟随画笔落笔位置不同而变化)。
接下来,在工具栏左侧(如图),调节画笔的角度为-83度,这样将画笔笔触设置为竖向的。
第四步:开始绘制。注意鼠标的行走路径大致呈“W”形,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运笔喜好来左右鼠标。如果拖动鼠标很快,会出现“沙笔”效果,如果拖动慢,色彩会很饱和的填充在落笔之处。(如下图)
如果你不希望出现“沙笔”效果,希望不管鼠标移动快还是慢,所出现的笔触都是色彩饱和的效果,那么你可以对画笔参数进行修改。具体方法如下:
1、在工具栏中点击下图所示的“>>”图标
2、在出现的对话窗口中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设置
我们可以看到,Repeat(重复)对应的选项在缺省状态下是Normal(正常),就是说如果鼠标拖动快,就可能出现某些地方不能被画笔画上;如果拖动慢,则所有地方都会被均匀的画上。如果我们希望不论拖动快慢,所有地方都会被均匀着色,则只需要改变Repeat的选项为Continuous(连续)(如下图)。
这样,再次拖动鼠标,我们会发现效果就变了。
第五步,组合笔触。注意画笔笔触的衔接,可以用褪晕完成的地方来衔接,也可以用褪晕尚未开始的地方来衔接。(如图)
多次组合后,我们得到初步的组合效果,如图:
第六步:局部修饰。我们可以将笔触缩小后,在一些局部添加一些比较小的笔触效果,这样有助于活跃整个云彩的效果。(如图)
然后我们还可以灵活应用画笔的其他功能,比如:改变叠加模式(Blend)为Paint,吸取画面中过渡比较生硬的地方的色彩,将它抹平等等。这些修饰有赖于绘图者自己的审美感觉。修饰后的云彩如下图效果。
PIRANESI不是一款软件
标签: Piranesi 画说空间彩绘大师从2002年的一天偶然触碰到PIRANESI这个软件,就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从3.0版本到5.0版本,软件的功能一直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提升。也难怪,这是这款软件的应用范围决定了的。既然面向“手绘”风格,如果一切都变成由软件的模式化操作,就注定它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PIRANESI更像是一只电子笔而已,你不要期望它自动的帮你搞定太多事情。所以我认为:PIRANESI不是一款软件,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和我们手里的马克笔、水彩笔属于一类。
这里我不想谈PIRANESI的商业前景——据说它们一直在困境中发展。PIRANESI的应用是高度个人化的,每个使用它的人可以依照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来使用这款软件。或者一个人也可以有多种风格。常常有朋友问我,PIRANESI怎么用?怎么用PIRANESI画出手绘效果的图?这问题的确很难回答,它毕竟不像PHOTOSHOP,我可以告诉你我先用了什么滤镜,后来又用了什么滤镜。老实说,PIRANESI里面提供的滤镜我基本上是不用的——因为那滤镜搞出来的东西的确很呆板!
如果真要问问PIRANESI怎么用,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你想制作什么风格的图来决定。把以前的“作业”汇总起来,发现真的还有不少类型:
纯马克笔风格:
马克笔+钢笔:
马克笔+水彩:
水彩(笔触细腻):
水彩(笔触粗放):
水彩+铅笔(铅笔淡彩):
水彩+钢笔(钢笔淡彩):
素描:
NEO-PIRANESI 空间 ( Sketchup模型+手绘板+Piranesi)
标签: Piranesi 画说空间彩绘大师Piranesi曾经创作了16幅描画监狱图景的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昏暗而巨大的地下空间,管道、台阶、吊桥以及一些冰冷而强硬的机器。
Piranesi的画折射出的内涵既是浪漫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福柯曾经借用Piranesi的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城市空间不过是统治者建立的一个统治工具——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的空间,而且这个空间的工具设计得如此精妙。最具代表的就是福柯所描述的“全景监狱”了,看守者在最高处,可以看到大厅内所有小房间内的人一举一动。但是小房间内的人却永远也看不清看守者——因为看守者在高处,建筑设计可以将他们置于眩光之中,当小房间里的人抬头望的时候,只能看到眩目的阳光和一个黑黑的影子。
200多年后的今天,居然有一款软件也名叫Piranesi,刚好借用来寻着当年Piranesi的轨迹,画了一幅Piranesi式的地下空间。